理事案例 | 宽创作品: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 ·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11月23日,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省市重点工程、亚洲最大 “ 恐龙 ” 新家——成都自然博物馆 ·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面向公众开馆试运行。自2017年11月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到今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历经了四年多的精心打造。它的落成填补了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展区面积共17005平方米,围绕 “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主题,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揭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等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研学中心等配套展教设施。据了解,这里拥有藏品近7万件,陈列展品约1万件,包括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具有极高科学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珍贵展品。建筑设计除了展陈内容,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很有特色,据据项目承建方中铁建工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 —— 蜀山、蜀道、蜀水。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
极具特色的建筑外形也让成都自然博物馆成为本地施工难度最大的公共建筑。比如为了营造蜀山嶙峋效果,项目采用双层幕墙,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外幕墙支座6000余个。成都自然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 “合川马门溪龙” 还有个按1:1比例制作的复原塑像。与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相比,这尊塑像“有血有肉”。为了增强参观者的互动体验,前面还设置了触摸屏,为观众提供更多细节知识。观众甚至可以通过测量腿骨的长度,利用数据算法称量出马门溪龙的体重;再通过按下按钮,为这个巨大的植食性恐龙“投食”。
像这样的博物馆“黑科技”,在这里随处可见。比如,猛犸象骨架前,就设置了AR体验屏,观众通过点击屏幕上的骨架造像,可以实时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信息,通过转动AR显示屏,摄像头就会扫描骨架,观看动物复原后的三维模型,并与展厅中陈列的骨架进行现场比对。馆内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教育为核心、地学展陈为特色、典藏建设为基础、应用技术为纽带,设有“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展厅。宽创科技 ——“”互动魔墙“”:位于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互动魔墙”是宽创自主研发的互动展示设备,可实现展示图文内容,视频介绍;多人互动,互不干扰;实时远程技术支持,以及留言扫码上墙等多项功能。数字魔墙软件配合大型定制触摸屏,动画流畅,根据软件和每块屏幕的精确匹配和精准触控以达到舒适的体验效果,科技感极强。
宽创科技 ——“”沉浸式影院“”馆内多场景可见的沉浸式影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投影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投影方式,其中的技术难点就在于多台投影仪之间的融合技术,宽创组建了由上百名多媒体解决方案专家构成的强大团队,打造出超大沉浸式场景。
成都自然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学科特色代表,开馆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和关注。这不仅仅归功于建筑设计的精妙,在施工技术、布展的研究和推敲等各个环节都凝结了整个团队的智慧,更是社会的结晶。相信未来将给大众提供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并为成都夯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