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用数字科技重构文化体验边界 | mia秘书处大阪世博会考察日记①

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

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2025年仲夏,大阪梦洲岛的海风裹挟着未来气息扑面而来。踏入世博园区,环形“大屋根”(Grand Roof Ring)如一条木质巨龙盘踞在人工岛“梦洲”之上。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杉木结构的菱形网格,614米长的穹顶在晨曦中投下流动的光斑,宛如日本传统“贯工法”榫卯技艺的现代诗篇——不用一颗钉子,却以5200根木材编织出人类对“共生”的终极想象。


眼前跃动的不仅是各国展馆的科技奇观,更是一幅以伦敦为起点,串起巴黎、维也纳、布鲁塞尔、上海、米兰、迪拜的世博长卷,终在大阪织就文明史诗——当黄浦江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余韵仍在城市肌理中脉动,大阪湾已掀起“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的蔚蓝浪潮。


   数字活化五千年文明


🇨🇳国馆
微信图片_20250623125544_59.jpg


中国馆作为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提出概念方案。全馆以“中华书简”为核心理念,融合竹子、汉字、书卷三大文化符号,建筑外观如徐徐展开的竹简长卷,用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重新定义展馆标准,诉说中华千年历史,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诠释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参展主题,开馆后立即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 #China Pavilion Challenge话题风暴,单日曝光量突破2.3亿次。


这是首次将活字印刷的立体书简造型转化为建筑语言,492块可旋转的铝合金"书页"组成动态立面。通过物联网技术,这些金属构件能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节开合度,既实现节能30%的环保效果,又形成不断变幻的光影画卷。

屋顶的1.2万平方米光伏幕墙不仅满足全馆用电需求,剩余电力还供给相邻展区。建筑采用的再生混凝土含有35%工业废料,拆卸后可100%回收利用。更巧妙的是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馆顶"书脊"造型的导流槽,年均可节水550吨。这些创新使中国馆获得LEED-NC铂金级认证,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专家团专程考察后,将其列入"2030可持续建筑典范案例"。


中国馆以“竹简”载道、科技传韵,将五千年生态哲学凝练为“天人合一 — 绿水青山 —生生不息”的叙事三部曲。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引人注目。内设VR体验区,可与画中凤鸟互动,体验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此外,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农业百科全书”《耕织图》,描绘了一幅二十四节气中的动态耕织画卷,生动展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厦门筼筜湖白鹭重新归来,塞罕坝荒漠再披绿装,这些生态奇迹借助多媒体技术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

6月24日(2).gif


“神舟十九号”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天宫空间站通过视频送来祝福,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蛟龙号” 体验舱中 “载人深潜英雄” 唐嘉陵下潜拍摄到的珍贵影像清晰可见,带领观众领略深海的神秘与魅力;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解锁城市未来之钥,展示了科技如何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绿色;AI大模型邀请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孙悟空”用多语种品古论今、写诗作画,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奇妙之处。


馆内楼层连廊特别设置了一组名为“青山明月”的木雕作品,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中日文化交往的悠久历史。

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绘制的阿童木与孙悟空携手同行,象征着两国在现代文化领域的互鉴。


WechatIMG202.jpg


“中国馆是建筑领域新质生产力应用的一次集中体现。”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部长邬胜荣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中国馆应用了我国多项走在世界前列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并创新数字化智慧管理模式,专项研发了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采用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进行项目管理,既有力提升了中国馆项目建设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也全面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智慧”与实力。


未命名(2).png



  科技重构传统与未来
日本馆以“生命与生命之间”为展览理念,建筑采用雁行排列的CLT(正交胶合木)重复构成无数个圆环,以建筑的形式表“生命的接力”与“生命的循环”。

本次建造所使用的CLT是从日本CLT协会借用的约1600立方米木材,世博会后将拆解归还并用于新建筑,体现“材料生命周期闭环”,因此为便于回收,CLT仅通过结构螺钉和单边螺栓与钢骨架干式连接,避免使用粘着剂;局部开槽加工最小化,确保板材完整性。


concept-image-22.jpg


全馆利用世博会会场的食物垃圾进行沼气发电,微生物分解世博园区的垃圾,将其转化为沼气。参观者可以通过现场的装置目睹这一过程,体验一座利用自身工厂产生的能源的“有生命的展馆



DJI_20250617130633_0116_D_0004.gif


馆内采用多感官环境分区,从自然光挑空区—膜屋顶引入天光,营造开放氛围;到柔光冥想区— CLT墙面在顶光下形成温和空间;继而进入聚焦暗区—低矮天花与昏暗光线引导注意力。



DJI_20250617124804_0085_D.JPG
DJI_20250617130405_0113_D.JPG
image.png
DJI_20250617130509_0115_D_0002.gif

日本馆由三个区域组成:工厂区、农场区和工厂区。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入口和出口,起始区域也会根据当天的情况有所不同。无论游客从哪里进入,都可以在这三个区域体验 "生命的轮回"。





  光影还原雨林生态
🇧🇷 巴西馆


IMG_4924.JPG

画像(Brazil2)_0.jpg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综合企业。其先进的农业和大量的出口帮助养活了全球数十亿人,使其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巴西馆有两座金色的单层建筑,象征着日本的太阳,整馆主题为“拥抱可持续性,赞美生命”。

馆内是一片正在生长的森林,为 15 分钟的沉浸式演示增色不少。


IMG_4913.JPG


天花板上,植物形状的充气物体开始移动。地板上,岛屿上摆放着沙滩椅和散落着来自不同作者的信息的报纸,以及人形的玩偶和起伏的动物。在墙上,装满空气的可回收袋也会上下移动。



IMG_4916.JPG

“Bia Lessa 努力向世界展示一种方法,一种变得更好的方法。它很特别,因为它涉及艺术,涉及巴西灵魂“,ApexBrasil 总裁 Jorge Viana 在 4 月 13 日的开幕式上强调说。



IMG_4917.JPG


中国馆以“竹简”载道、科技传韵,成功将“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凝练为“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与“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从屋顶光伏幕墙的绿色赋能,到VR节气体验的古今对话,从深海深空的壮阔探索,到AI神话人物的妙语连珠,它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更生动诠释了科技如何让传统重生、让文明永续。与此同时,日本馆对生命循环与材料闭环的探索,巴西馆用光影艺术对雨林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共同构成了世博会上多元文明的交响。

这些展馆如同一条条由数字科技编织的丝线,不仅打破了物理与感知的边界,更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思考紧密相连,让“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的世博主题,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数字科技,已成为这场全球文明对话中最激动人心的通用语。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各会员单位若有参与乐高乐园/大阪世博会相关项目

可投稿至:zll@mia.org.cn